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

一夕暴紅的[鐵道情報]來時路

在台灣要突然當網紅並不難,一夕暴紅也很容易。才短短一天,好多鐵道迷支持下苦撐將近三十年的鐵道情報,突然變成特定利益團體打手,實在是OOXX。鐵道情報從B4影印紙到如今的彩色印刷規模,針貶鐵道經營策略與鐵道文化資產議題如家常便飯,甚至可以一整期都在「罵台鐵」,讓我們見到台鐵的好朋友都要不好意思,而居然一下被打成「特定利益團體」護航台鐵,實在是讓大家啼笑皆非。

既然一夜成網紅,就來說一下這個雜誌的陳年故事吧。這份《鐵道情報》雜誌的創刊,必須回溯到一九八九年三月,誕生時催生它的交大鐵道研究會。這份刊物,是當時這個國內第一個鐵道社團的出版刊物,提供校內校外鐵道研究者發表研究心得、彼此溝通的一個重要管道,尤其是資訊網路還不發達的那個時代,幾乎可以說是獲得台灣所有鐵道新情報的唯一媒介。
這份刊物從第一期二張B4影印紙,發展到現在每期都有超過百頁的精美印刷規模,可說十分難得。不過,鐵道情報的第一任主編蘇子嘉,卻是這份刊物歷史上,一直都令人懷念的一個人。因為,蘇子嘉在鐵道情報誕生的半年後,不幸於烏日被火車撞及而往生,台鐵贈給蘇子嘉家人的五萬元慰問金,由他父母全數捐給交大鐵道研究會,成為這個火車社團的第一筆經費,也是日後許多出版品的經費來源。
 


對於《鐵道情報》這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來走過的歲月,我相信應該很多人都是滿滿的回憶。過去的B4影印版《鐵道情報》,是一種時代的印記與軌跡,但在有著傳承使命感的謝明勳總編努力下,運用當年的原稿把早期的《鐵道情報》復刻出版,讓許多當年參與的同好,也有一種宛如重見時空寶物盒的全新感動。

還記得二〇〇三年初從友人手上拿到這厚厚的《鐵道情報》全套復刻本後,一連三天,我都在捧著這份厚重的記憶之匣中入眠。橫跨七年的歲月,透過復刻本的重新喚醒,彷彿乘坐了小叮噹的時光機,又一次走過那一段段的回憶:第一次去新平溪礦、追查濂洞站之謎、花廠DR2000的現身、花車全檢出廠試車、全省南北接力逮DT675、自強號商務車登場又消失、東港線停駛、東勢線停駛……。這份七年的《鐵道情報》復刻本裡,登場人物多從十八、九歲的青澀,進入這個鐵道趣味黎明期的世界中,然後歷經各自不同的際遇。
我相信,每個當年在這份刊物中成長的鐵道迷,重新看了復刻本後,必定感動數日,久久不能忘懷。這樣的感覺,就好似很多故事裡所提及,一個老先生與童年埋進牆壁裡的「寶物盒」又再次見面時,那些點點滴滴的記憶,剎時浮現飛奔而至的感動。

其實,應該仍有不少同好手上依然有著全套早期影印版的《鐵道情報》。但《鐵道情報》的復刻品質,就像謝明勳說的,照片以原稿製作,因此清晰度比當年的要更佳,著實讓老讀者一窺當年模糊影印「幻影」下的原貌。說真的,這份《鐵道情報》的陳年舊作,它雖沒有市面上花俏鐵道旅遊雜誌的彩色寫真,甚至許多還是未打字的手寫稿,但卻是我們一步步將台灣鐵道文化研究,從晦暗不明的渾沌時期,發展到今天柳暗花明的軌跡。

或許,就是因為《鐵道情報》一路以來坎坷但堅持的發行下來,才讓一代代的鐵道迷,都能在這份刊物中,找到自己的成長記憶。在二〇〇五年時,隨著鄭銘彰擔任會長,筆者也義不容辭地協助處理《鐵道情報》的事務。在我擔任總編時,還有一個很大的決定,是把《鐵道情報》從月刊改成雙月刊模式,減少編集與寄送上的人事支出,但導入責任編集(專案主編)的製作流程,讓每位在鐵道研究各領域有傑出專長的專案主編,有相當充裕的時間處理與研究特定主題。新的雙月刊模式,份量加倍,且有更多空間以更深入的內容呈現特定主題。

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在編印流程上雖然一再有瑕疵,但是在時間控管與品質上,我相信大家應該有目共睹。因此,在「互相陷害」的鐵道傳統下,等到編務制度已經可以順利分工且正常運作後,筆者便交棒卸下總編一職給古庭維這位鐵道研究界新生代的翹楚,繼續傳承與發揚《鐵道情報》作為台灣鐵道資訊交流管道的精神。

很快的,《鐵道情報》在這個風雨歲月中,竟已經堂堂邁入第二個二十年,眼看就要三十年了。經過這麼多的時間歷練,《鐵道情報》絕對會是台灣這塊土地上,我們對於鐵道的記憶中,最珍貴的時光寶盒。在未來的日子裡,當你我再度翻閱《鐵道情報》裡的一切,這樣的時光鐵道印象,也將再度浮現。


0 意見: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 'A Click Apart'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